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进程的战略突破

课题组

本文系福建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关于若干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十一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定位与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 (2005.9)主要成果摘要部分。该项目成果《“十一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定位与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已获省政府决策采用。2007年12月同时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决策组) 二等奖”和“第六届福建省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提名奖”。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成为我省发展的行动纲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是福建的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十一五规划确立“东中西互动”的大战略,“海峡西岸”概念首次写入了国家规划,国家发改委2007年已把海西列为战略研究重点。这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实践还面临着不少障碍:东岸的台湾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质性突破;西向由于山的阻隔难以向中部拓展,南北两个三角洲的快速发展已对福建形成了两面夹击,虹吸效应大于墨渍效应。福建临界的周边地区由于省际行政区域的因素还难以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破解这些障碍,要紧紧抓住国家关于“东中西互动”、“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从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发展进程来把握好战略定位,找准战略突破口。

一、动态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

经济区是个动态的概念,它不同于行政区,其边界是相对和模糊的。区域经济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越大,经济区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十一五”期间是福建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地位、促进海峡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确立的关键时期,要动态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一)提升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地位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地区,包括浙南、粤东、赣东南三省部分地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是主体、是中心,要突出沿海港口优势、外向带动优势、台海优势,加强与两大三角洲、周边临界省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整合、协调和优化周边地区经济资源,拓展沿海港口经济腹地,以产生1+3>4的经济效应,确立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地位。

1、拓展与周边地区协作

增强福建与浙南、粤东、赣东南区域经济协作,重点是增进区位、资源、产业的互补性。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效地调配区域性粮食、煤炭、电力资源,解决资源短缺,形成联系更趋密切的经济发展协作体;鼓励产业、企业之间开展双边、多边经贸交流活动,吸引和促进更多的生产要素与我省优势品牌、优势企业结合,实现沿海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双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功能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福建经济腹地相对狭小、市场容量不大、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配套不完善。拓展我省经济腹地,加强福建沿海与山区、周边地区经贸协作,是拓展我省沿海港口腹地功能的必然要求。

拓展福建经济腹地,重点是推进“内联”。以江西、湖南、湖北省为重点,加快厦门港、福州港建设,构筑厦门——赣州、宁德——上饶等地出海通道,依托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和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14地市经济协作区,把我省经济腹地延伸到内陆省份,使我省成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拓展福建经济腹地,基础是构筑沿海内地产业联动带。重点建设四条山海协作产业联动带:一是厦门——漳州——龙岩——上杭——连城——长汀产业联动带,向西联接赣州等地,拓展厦门经济腹地;二是福州——南平——三明——邵武产业联动带,向北联接南昌等地,拓展福州经济腹地;三是泉州——三明产业联动带,向西联接江西石城、吉安、湖南长沙等地,拓展泉州经济腹地;四是宁德——松溪——浦城产业联动带,向北联接浙江丽水、安徽等地,拓展三都澳港口腹地,带动闽东、闽北经济发展。  

拓展福建经济腹地,关键是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一是建设首位度较高的经济中心,形成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泉州为中心的湄洲湾、汕头为中心的韩江口、温州为中心的瓯江口城市经济圈,分别辐射与带动闽东北、闽西北、闽西南、浙南、赣东南、粤东区等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建立中心城市与腹地内在经济联系圈。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中心,形成联结浙南、粤东、赣东南地区,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经济腹地的带动作用更强大的密集区。

(二)促进海峡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的确立

海峡经济区是由海峡东岸的台湾和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所形成的区域。它是“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新设计。其真正意义在于以经济为纽带,在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建立一种互利双赢的经济合作关系,实现两岸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同时,把台湾及台湾海峡的整体发展纳入整个国家发展规划,填补规划空白,完整经济版图。

海峡经济区的构成虽然还存在政治因素的限制,但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决定了其形成的必然性。以海峡东岸的台湾、西岸的福建为主体的海峡经济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成为中国沿海四个经济区竞争与合作、对接与承接、连片与互动发展的区域;将形成中国东南沿海大金三角经济圈: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两江一海”(两江指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一海指海峡经济区)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成为中国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从而确立海峡经济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福建从战略上考虑,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际上就是着眼于海峡经济区,目的是立足自身,谋求合作,着眼长远。只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迅速崛起,才能更好、更充分地与海峡东岸的台湾实现经济合作,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战略突破

战略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海峡西岸经济区从构想到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呼应国家“东中西互动”战略,形成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必须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变化,找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

(一)东出:跨越海峡 国际中转

1、跨越海峡

海峡西岸经济区最终能否形成并与东岸的台湾共同组成海峡经济区,确立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关键在于能否“跨越海峡”,与台湾在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分工与协作。

要建设海峡两岸交通运输直接通道,加大与台湾以及“两门两马”的直航,促进金厦大桥的建设规划,推进“北京—南昌—福州—台北、昆明—赣州—厦门—台北”两条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及台湾海峡隧道的前期工作。在构建两岸自由贸易区,建立共同市场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推进两岸电子信息业、汽车业等产业的合作,把农业、旅游等作为两岸更大范围和更深入合作的启动点。在沿海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区,以进一步形成与海峡东岸的合作与对接。

 2、国际中转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一个具有全球性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中转港,能发挥海西港口资源优势,发展港口经济,为海西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支撑力,能使福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发展中取得战略主动和有利位置,有利于东出,跨过海峡,进入东海、太平洋,连接世界各国。

目前,大陆还没有一个国际中转港。长三角、珠三角有两个物流量规模较大的集装箱运输港口,但由于缺乏一个国际中转港,导致大量的货源外流。海峡东岸的国际中转高雄港,虽陆地腹地不大,但和欧洲、非洲、南亚、东南亚至日本、北美、南美西部实现了双向海运的货运中转,国际中转箱量在本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已达到53%。这些港口产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台湾海峡是国际货物运输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天平均过往大型货船200多艘,几乎没有1艘往福建停靠,原因也在于福建省没有一个深水港口具备停靠大型货船实现国际货物中转的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现,必须至少建设1个世界级的国际中转港口或集装箱运输港口。

福建深水港资源居全国之首,要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利用好福建巨大的港口优势,要利用好福建巨大的港口优势,与海峡东岸的高雄港、基隆港协作,相互竞争,共同打造海峡经济区现代化港口,成为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门户”,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中转港。

福建目前港口中转业务与国际大港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的规划重点是发展厦门港和福州港,但从港湾条件分析,只有湄洲湾和三都澳湾具备未来实现世界级港口的条件。今后重点要以建立国际中转为主攻方向,整合湄洲湾南北两岸为一个完整的港口,使之成为国家主要港口,并向国际中转港方向发展;扩大厦门港范围,将厦门港逐步建成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国家主要港口;着力开发福州港外海深水港区,使之成为国家主要港口;争取开发建设三都澳港。形成在大陆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港口群之外又一重要港口群——海峡西岸港口群。要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内陆交通通道建设,实现海峡西岸港口发展和吞吐能力的持续增长,实现海峡西岸临港产业在持续发展中相对集聚,进而带动海峡西岸港口区、内陆区、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以港口经济为龙头、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西进:打通中部 边界崛起

1、打通中部

经济区的影响力主要有“虹吸”和“辐射”两个作用。依赖经济发展快速地区的辐射,永远是相对落后的。一个地区要成为经济区,首先要提升自身“虹吸”能力,即将一定范围内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等,“吸引”到本地区。我省对“长三角”、“珠三角”两个经济区要产生“虹吸”作用,目前还是不可能的。提升“虹吸”作用的主要方向轴线应是江西、湖南、湖北,并逐步向河南、陕西、四川、甘肃方向延伸。

山的阻隔是福建的劣势,也是福建“西进”拓展经济腹地的障碍。福建对接两洲固然重要,但是由于西进的瓶颈制约,使福建不仅不能充分发挥闽台和港口等优势,促进与中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在与两洲合作中,由于两洲的强势,福建也处于不利的地位。

打通中部,建设以港口为龙头,以铁路、公路为骨架的连通福建沿海与内陆省份之间的运输大通道,形成福建省快捷的西进物流通道,引导内陆省份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直接流向福建,使福建的港口优势得到充分挥,形成“东中西互动”,这不仅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拓展福建的经济腹地,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辐射功能,而且也能够带动边界崛起。

打通中部,关键在交通。以沿海港口发展为取向,加快港航东出通道及连通沿海港口与内陆省份的西进通道建设,使港口和铁路、公路建设连为一体,通盘规划,构成辐射海峡两岸、连通内陆省份的立体交通网。当前,紧迫的是尽快建成向莆铁路和龙厦铁路等连接京九、京广线两条“大动脉” 的便捷通道。发挥湄洲湾和三都澳湾诸港资源优势,大幅度提高我省物流量,提升我省“虹吸”作用。

2、边界崛起

边界崛起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战略下的一个重要领域。边界的崛起,是福建沿海与内地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突破省际行政区划的界限,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福建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同时也与国家从非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呼应。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区域,边界地区的崛起战略,更便于建立独特的吸纳、传导、协调和发展机制,更便于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更有可能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彰显个性,获得较快发展。

实施边界崛起战略,要通过四大省际协作体系,创新机制,推进产业、资源、市场的分工协作,实现边界区域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区域一体化。北面、南面产业结构成梯次分布,产业互补性强,主要是接受广东、浙江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西面产业结构类似,经济实力相当,产业协作可能性最大。福建具备辐射江西等内陆省份的实力,江西山区的崛起需要福建吸收东部资金、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借船出海。由于连接中部的交通线通过西临界面,要重视通过借助这契机,加强产业协作,推动共同发展,打通连接中部的屏障,引导中部物流新走向,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腹地。

以福鼎、邵武、武平、长汀、诏安五县为基点,与浙江、江西、广东相邻的地区通过交通对接、城市同盟、市场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举措,集聚不同行政区边界地带的各种经济资源,获取“由外而内”的发展效应,逐步发展成为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核心。可以赋予五个县市为地市级权限和省直辖权限,着力降低行政壁垒,消解市场拓展、产业集聚和城市生长的制度障碍,促进边界经济带的崛起。

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突破,关键是福建要将“东出西进”区域战略凸显出来,放在优先突出位置:跨越海峡,打好海峡牌;发挥海的优势,建设国际中转港,推进国际化。通过“东出西进”战略的实施,形成以福建为主体的要素有效流动和聚集的东西向“虹吸流”,扭转在南北互动合作中的被动局面,争取战略全局的主动权。



课题承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  福建省社科院经济所  福建省统计局  福州天元创业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 郑庆昌

课题成员:伍长南 江化开 王东炎 苏金福 林 宇 张丽萍 潘扬彬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委.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Z].2004年版.

[2]张志南,李闽榕主编.海峡西岸经济区热点研究[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3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

[4]郑庆昌,伍长南等. 东中西互动战略视角下的海西区发展定位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版),2006,(10):141-146.

[5]张胜友:《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

[6]福建省特色研究会课题组:《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福建学刊》1997,(5)

Tel:0591-3722668   Fax:0591-3722667   Email:ty668@163.com
中国福州工业路568号
福建留学人员创业园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