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区视角下的福建周边临界地区发展比较研究
课题组

 注:该文系福建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关于若干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十一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定位与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的成果的部分内容摘要,发表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摘要]在比较福建周边临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十一五”发展动向的基础上,认为福建与周边临界地区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边界崛起是海西区建设的必然,是突破省际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周边地区融入海西区建设过程的关键;提出福建要抓住国家“东中西互动”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凸显东出西进战略,打通中部,带动边界地区崛起,整体推进海西区建设。

[关键词] 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通中部;边界崛起;整体推进

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单指福建省,而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只有区域内各方面的共同推进,才有海西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当前,海西区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福建省周边临界地区由于省际行政区划等因素还难以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整体建设中。

“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入中央文件,国家支持海峡西岸发展,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由地方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家“东中西互动”战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和实施,对海西区建设是重大的战略机遇[1]。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指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取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2]。这为我们从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发展来谋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探讨推进福建省周边临界地区融入海西区整体建设打开了新的视野、拓展了新的思路。深入比较分析福建周边临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发展趋向,探讨如何呼应国家东中西战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凸显东出西进战略,打通中部,带动边界地区崛起,促进福建与边界地区的协作,整体推进海西区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内陆临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福建周边临界地区包括福建周边的5个地市(宁德、南平、三明、龙岩、漳州)和浙江、江西、广东三个省的 9个地市(温州、丽水、衢州;上饶、鹰潭、抚州、赣州;梅州、潮州) ,另外还有邻近的厦门与汕头两个特区。

内陆临界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但生态条件好,资源丰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通往中部省份的必经之地,是福建“打通中部”,拓展经济腹地的重要区域。

     (一)内陆北部临界地区

内陆北部临界地区主要以南平与鹰潭、上饶、抚州、丽水、衢州及其相关县(市)进行比较(表1)。

1、内陆北部地市比较

南平—鹰潭、上饶、抚州、丽水衢州:六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均不高,产业结构相似,一产比重都较大。但这六个地区资源丰富,资源产业比重大,旅游业发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这六个地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条件。南平将发展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南方中国绿谷”作为战略取向,丽水提出打造“秀山丽水,浙江绿谷”的目标。六地产业的另一特点是旅游业发达,从东往西,分布着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等全国知名的旅游景区,可与安徽黄山相连。“十一五”期间各地都把自身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去制定发展战略,如上饶提出“掉头向东、通江达海、对接长珠闽、实现大发展”的发展战略,抚州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大南昌”,加快实施“一招三化”等。共同的区域和产业特点,为今后该区域进一步加强产业协作、共同发展,使之成为福建“打通中部”战略的西北部重点区域。

2、内陆北部县(市)的比较

武夷山—铅山、上饶、广丰:南平的武夷山与上饶市的铅山、上饶、广丰三个县相邻,四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武夷山经济总量上虽然小于广丰,但人均生产总值远高于三地。从产业结构看,武夷山依托旅游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已超过50%,上饶和广丰依托丰富的铜等矿产资源,在矿产业的带动下,工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分别达到50.1%和48.1%。铅山和武夷山同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与临近的三清山等旅游景点协作、连片开发。四地目前已有横南铁路相连,梨温高速的开通,四地与上海、温州等长三角地区联系更加紧密,接受产业转移的潜力较大。

政和、松溪—庆元:南平的政和、松溪与丽水的庆元相邻,三地都是省级贫困县。政和与松溪产业结构相似,政和是茶叶生产基地、林区重点县,松溪以烟、茶、竹为重点产业,二者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与庆元相比,前二者一产比重较高,二产较低;庆元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竹木加工业、铅笔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较突出。三地应加强产业协作,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

浦城—龙泉 、遂昌 、江山:南平的浦城与丽水的龙泉 、遂昌以及衢州的江山相邻。经济发展水平浦城落后于其他三个地区。产业上,浦城农业比重较大,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后三者工业比重较大,龙泉、遂昌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到了41%、50.5%。浦城应着眼于吸收浙江经济辐射,发挥其农业优势,主动接受三地的工业转移,形成产业互补。

光泽—资溪:南平的光泽与抚州的资溪相邻。二者都是山区农业县,经济欠发达。但光泽、资溪的边贸活动相对活跃,光泽的一些企业已在资溪县投资,两地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开展经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二)内陆南部临界地区

内陆南部临界地区主要以三明、龙岩与赣州、梅州以及其相关县市进行比较(表2)。

1、内陆南部地市比较

三明、龙岩—赣州、梅州:四个地区在各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都都比较落后,但相对而言,三明、龙岩的经济发展都比赣州、梅州好。矿产资源丰富是该区域的特点,该地区还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旅游业比较发达。第一产业比重都比较高,农业自然资源和条件十分优越,几个地区都可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及其深加工业,而且三明、龙岩、梅州三地发展烟草业条件优越,有成为全国重要烟区的条件。“十一五”期间,梅州提出建设四个“梅州”(生态、工业、开放、文化梅州)战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当好沿海发达地区的配角、成为闽赣借道港澳、珠江三角洲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的发展战略,未来梅州将会接受更多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辐射。

该临界区从区位特点看,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随着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断完善,梅州、赣州将成为闽粤赣承南启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赣州提出“十一五”期间“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将赣州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为福建实施“打通中部,拓展腹地”,创造了条件,是我省打通中部,实现临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2、内陆南部临界县(市)的比较

建宁—黎川、南丰、广昌:三明的建宁与抚州的黎川、南丰、广昌相邻。四县都是传统农业县,在所属地级市内都是经济欠发达县,经济总量都比较小。且建宁在2003年三明市10个县(市)的县域经济比较中,排在最后一名。四县农业比重都很大,建宁高达40.1%,支柱产业基本是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业,但自然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建宁的莲子、食用菌,广昌的烟叶、泽泻、茶薪菇和白莲,南丰的蜜桔都比较知名,。四地工业的规模都很小,但林木资源和矿藏资源丰富,建宁的高档薄型包装纸拷贝纸、薄页纸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0%和30%,出口率分别占17%和35%左右,广昌的硅藻土是全国四大矿点之一,黎川是江西的“瓷都”之一。今后四地随着向莆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成为连结粤、闽、浙、沪三省一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海西区打通中部战略的三个重要桥梁之一。

长汀—瑞金、石城、会昌:龙岩的长汀与赣州的瑞金、石城、会昌相邻,四县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客家文化重要发源地,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是欠发达地区。长汀发展水平在龙岩相对居后,但总量和人均指标都高于相邻的三个县。四者第一产业比重都比较高,烟草、林产品加工、果茶等农副产品加工有一定优势。第二产业比重都比较低,但长汀在纺织业方面发展的速度很快,石城的矿山通风机械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60%的市场份额。瑞金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旅游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随着梅坎铁路、漳龙高速公路、赣龙铁路和规划中的龙厦铁路、龙梅高速公路、龙赣高速公路等为主干架的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闽粤赣边界的赣州-瑞金-汀州-龙岩-梅州城市的经济联系将十分紧密。长汀处于该临界区交通干线的中点,是连接东南沿海和中部的要冲,有可能成为该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武平—会昌、寻乌:龙岩的武平与赣州的会昌、寻乌相邻,三县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武平地区总值和工业总值尽管在龙岩排在最后,但仍都高于会昌和寻乌。从产业结构看,三地农业占较大比重,都有丰富的矿产、水电、林果等资源,是典型的粮区、林区、矿区,但武平的工业比重高于两县10个百分点以上。且三县的区位特殊,是连接长三角、闽东南最近的地区之一,也是通往中部的必经之地,区位优势明显。

上杭—焦岭、平远、大埔:龙岩的上杭与梅州的焦岭、平远、大埔相邻,上杭经济总量最大,人均生产总值低于焦岭。产业上,上杭的农业比重比其他三县大,工业比重却较低。四县都有丰富的矿产、水电、林木资源。上杭的金、铜,焦岭的石灰石、锰、重钙都比较知名;上杭的烟草、乌梅、生猪有一定规模,是全国烤烟和乌梅出口基地县,平远的脐橙、油茶、南药,焦岭的竹木制品已成产业规模。四地自然风光优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四县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闽西、粤东、赣南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梅坎铁路、赣龙铁路穿境或从临界而过。随着龙长、永武等高速公路开通,这一地区的与沿海联系更方便,融入沿海是大势所趋。

  、沿海北部临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沿海北部临界地区主要以宁德与温州进行比较,在县(市)比较中,还涉及到丽水的景元和庆元两个临界县(表3)。

(一)临界地市的比较

宁德—温州:温州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浙南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2.48%,经济规模居浙江省第三位,处于浙江经济的第一层面。宁德与温州一样,地处沿海,港口和海洋优势比较明显,而温州的经济总量是宁德的4倍,宁德经济总量仅占福建经济份额的5%,居全省第8位,处于福建经济的第三层面。

从产业结构看,温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低于5%;而宁德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工业总量规模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从主导产业看,两市的产业协作、互补空间大。“十一五”期间,温州提出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两个中心的目标,积极发展轻型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石化工业、效益农业、旅游业等六大产业,但是由于近年来,温州由于土地供应不足,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外迁成为新的发展动向。这为宁德接受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

(2)临界县(市)的比较:

福鼎—苍南、泰顺:宁德的福鼎与温州的苍南和泰顺相邻,从经济总量看,福鼎与苍南差距较大,但明显高于泰顺;从人均看,福鼎接近苍南,大大超过泰顺。从产业结构看,苍南的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泰顺第三产业比重较大,而福鼎还未形成较为突出的产业。在资源条件上,福鼎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福建省十大水产生产重点(县)市和全国十大产茶大县(市)之一;苍南已形成印刷、塑编、纺织、食品、机械仪表等几大产业体系,水产、矿产、旅游三大资源和四季柚、蘑菇、茶叶、席草、马蹄笋五大名特优产品具有开发前景;泰顺有 “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古廊桥之乡”和“中国茶叶之乡”称号。交通方面,福鼎和苍南相似,均有港口优势,温福铁路的建设将连接苍南和福鼎,未来两地的交流主要集中在资源的互补上。

柘荣—泰顺:宁德的柘荣与温州的泰顺相邻,总量上柘荣低于泰顺,人均水平柘荣明显高于泰顺。柘荣工业比重高于泰顺,已形成了食品、纸业、机电、建材等4大支柱产业和医药主导产业,其太子参产量居全国一半以上;泰顺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具有发展潜力。交通方面,104国道贯穿柘荣南北,霞—泰省道穿插东西,泰顺交通比较不发达,但从泰顺通往温州的高速公路已经规划,资源的流动将更加顺畅。

寿宁—泰顺、景宁、庆元:宁德的寿宁与温州的泰顺以及丽水的景宁、庆元相邻,四地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都不高,都是所属地级市内的经济较不发达县,且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较为相似。产业方面,寿宁花菇和绿茶等特色农业有一定优势,冶金、食品、轻纺、化工等产业初具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2.8%,景宁与寿宁较为相似,以水电产业、金属铸造、矿产化工、旅游业为主,工业比重也达到40%。庆元、泰顺两地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较发达,三产比重较高。温福铁路、301省道等交通干线的建设,将有助于推进寿宁与三地进一步的交流协作。

三、沿海南部临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沿海南部临界地区主要以漳州与潮州进行的比较。在县(市)比较中,还涉及到梅州的大埔。另外,还有邻近的厦门与汕头两个特区(表4)。

(一)临界地市比较

漳州—潮州:经济总量上漳州是潮州的2.7倍,人均收入有较明显差别,产业结构上二者较相似。区位上,两市同属闽南语系区域,地处沿海,均与经济特区毗邻,受厦门与汕头的辐射影响较大。从各自所毗邻的这两个经济特区来看,厦门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汕头,人均生产总值是汕头的3倍多,两地产业结构较相似,但厦门港口发展快,岸线资源和建港条件也相对比汕头强,而且厦门旅游品牌优势十分明显,毗邻特区厦门的优势为漳州的发展提供了比潮州更大的空间和更有利条件。广东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珠三角发展腹地,对以汕头为龙头的东翼和北部山区的发展制定了专门规划,未来几年漳州、潮州两地必有较大的发展,合作将会增强。

(二)临界县(市)的比较

诏安—饶平:漳州的诏安与潮州的饶平相邻,经济总量饶平是诏安的近1.5倍,但人均却少于诏安,产业结构相似,农业比重都较大,主导产业以食品、轻纺、机械等为主,都需要接受发展较快地区的辐射和带动。

平和—大埔:漳州的平和与梅州的大埔相邻,平和的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都高于大埔,平和的农业比较发达,有“中国香蕉之乡”、“中国茶叶(白芽奇兰茶)之乡”美称;大埔工业比重较高,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南部临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幅度小;财政仍较困难;营商成本相对较高,投资软环境有待优化。

四、 打通中部、边界崛起、整体推进

周边临界地区能否融入海西区是攸关海西整体推进的关键。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东中西互动”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给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呼应这一战略,福建在南接北联、承东启西的周边区域战略中,要把“东出西进”“打通中部”区域战略凸显出来,打通中部,突破山的阻碍,向江西、湖南、湖北等纵深腹地延伸;促进海外、台湾和福建沿海经济向内地的拓展和互动,形成以福建为主体的要素有效流动和聚集的东西向“虹吸流”。

打通中部,加强与中部协作,可以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辐射功能,改变福建在南北互动合作中的被动局面,而且也能够带动边界崛起。一旦中部打通,与中部相连的福建边界地区通过与中部的合作带动内陆边界崛起,并向两边拓展,带动两侧边界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边界地区的崛起[3]。

比较发现,福建与周边临界地区在区位、产业、资源等方面融合度高、互补性强,这为周边协作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内陆临界地区主要是“打通中部,对接沿海”,积极接受沿海经济辐射,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又相互配套,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上的优势互补,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南平、丽水、衢州、鹰潭、抚州、上饶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以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为节点,连接安徽黄山,构建闽浙赣皖鄂生态旅游产业走廊,共同打造以闽浙赣三角洲为核心区的“中国绿谷”。龙岩、三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可与临界的赣州、梅州两个发展潜力大的地区携手,抓住“东出西进”交通发展的契机,带头主动辐射、主动分工、主动协作,做“打通中部,对接沿海”的桥梁和纽带。进而打破东南沿海与皖鄂湘等中部地区的产业屏障。沿海北部宁德地区主要是“接受转移辐射,互补发展”,充分利用作为对接浙南乃至长江三角洲的节点的区位优势以及港口等优势,主动与温州和浙江其他发达地区协作,积极接受经济辐射,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增强实力,形成关系密切的区域发展协作体。沿海南部临界地区之间主要是“协作互利,共同发展”。目标是资源、产业、市场的整合、协作,推动共同发展。重点是依托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的带动,充分发挥厦门、汕头的港口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打破行政壁垒,加快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往来,引导企业跨区合作,加强经济联系,共同做强做大。

打通中部,要以交通为突破口,特别是要借助连接中部的交通线通过西临界面的契机,建设以港口为龙头,以铁路、公路为骨架的连通福建沿海与中部省份之间的运输大通道,形成福建省快捷的西进物流通道,引导中部省份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直接流向福建。同时,要在区位、产业、资源、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与浙南、粤东、赣东南区域互补与协作,加速省际间经济的融合,带动福建边界地区的崛起和海西区的整体推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4]。

致谢:福建省委办公厅副主 任李闽榕 博士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指导,省统计局提供了相关资料,谨此致谢。

 课题负责人:郑庆昌

课题成员:伍长南、江化开、王东炎、苏金福、林宇、张丽萍、潘扬彬、蔡雪雄

本文执笔:苏金福 潘扬彬 郑庆昌 张丽萍 林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

[2]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

[3][4]郑庆昌,伍长南等. 东中西互动战略视角下的海西区发展定位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版),2006,(10):141-146.

 

 

Tel:0591-3722668   Fax:0591-3722667   Email:ty668@163.com
中国福州工业路568号
福建留学人员创业园2-409